“孩子在课堂上小动作不断,是不是有多动症?”提及多动症,很多家长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调皮捣蛋、坐不住的孩子形象。但实际上,多动症并非只有这一种表现形式。
今天就来拆解两者的5大关键区别,帮你打破对“多动症”的刻板印象!
一、核心症状 多动冲动型多动症:表现多在外显,比如上蹿下跳、频繁插嘴、甚至冲动地打断别人说话、抢夺玩具,情绪像 “小火山” 一样容易爆发。他们的“多动”是向外的,常常因行为失控影响他人。 安静型多动症:表现多在内心,孩子看似安静坐着,实则大脑“停不下来”:上课走神、发呆,课本上画满小图案却没听进内容,写作业时反复擦改、拖延,明明盯着题目却 “看而不懂”。他们的“多动”是内在的,更多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和自我调节困难。二、社交表现 多动冲动型:容易因冲动行为引发社交矛盾。比如突然抢走同学的文具、未经允许插话,或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,久而久之可能被贴上“调皮”“不懂事”的标签,甚至被同伴排斥。 安静型:因注意力不集中被误解为“不友好”。他们可能在聊天时突然走神,别人说话没回应;小组活动中跟不上节奏,默默躲在角落。表面上“乖巧不惹事”,实则因无法融入而逐渐孤立。展开剩余49%三、学业影响 多动冲动型:学业问题多由“坐不住”导致。上课频繁起身、玩橡皮、说话,作业写两行就跑去玩,需要家长全程盯着才能完成,成绩波动大且容易被老师点名提醒。 安静型:成绩下滑藏得更深。他们能坐在书桌前,却因分心导致效率极低:一篇作文写两小时还没开头,数学题看错数字、漏写步骤,家长常以为是“孩子懒”“不认真”,实则是注意力无法聚焦。四、被识别难度 多动冲动型:因行为“显眼”的外在表现,往往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就被老师注意到,家长也能明显感受到“管不住”,就诊时间较早。 安静型:因“不吵不闹”,常被误认为是“性格内向”“专注力差”,甚至被夸“乖巧”,直到高年级成绩断崖式下滑、情绪出现问题(如焦虑、自卑)时,才可能被发现,确诊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期。五、干预重点 多动冲动型:干预侧重“减少外显行为”。比如通过规律作息、运动释放精力,配合行为训练(如“举手再发言”“等待指令”),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冲动。 安静型:干预核心是“提升内在专注”。如通过 “正念训练” 帮孩子觉察走神,用“任务拆解法” 降低拖延,同时需要家长和老师更耐心地观察细节(如“孩子是否真的听懂了”),避免误解为“态度问题”。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多动症,核心都是“大脑执行功能”(如注意力、自控力)的发展滞后,并非孩子“故意捣乱”或“不够努力”。安静型多动症的隐蔽性,恰恰让它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“成长陷阱”,需要留心观察。
发布于:重庆市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